大同景點

中國大同最佳旅遊景點

大同旅遊景點


預訂這些體驗以深入感受大同。


大同的熱門景點
了解推薦的選擇方式

古蹟
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,與敦煌莫高窟、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。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,依山而鑿,東西綿延約一公里,氣勢恢弘,內容豐富。現存主要洞窟45個,大小窟龕252個,造像5萬1千餘尊,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。其中的曇曜五窟,布局設計嚴謹統一,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。雲岡石窟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。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2007年5月8日,大同市雲岡石窟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。已成為國內各界人士参觀遊覽的重要場所,也是國際友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。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,雕像大至十幾米,小至幾公分,巨石橫亘,石雕林立,蔚為大觀。他們有的正襟危坐,栩栩如生,有的載歌載舞,神采飛揚,或擊鼓或敲鐘,或手捧短笛,或懷抱琵琶,悠然自得,笑迎遊人。這些佛像、飛天、贊助者、供養人的面貌和衣飾上,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。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,還明顯地流露着異域色彩。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,吸取、融匯了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,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性勞動的智慧結晶,也是他們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。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,始建於公元460年,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。現存的雲崗石窟群,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。整個石窟分為東、中、西三部分,石窟內的佛龕,象蜂窩密布,大、中、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雲岡半腰。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,故又稱塔洞;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,主佛居中,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;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,修建的時代略晚,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的作品。整座石窟氣魄宏大,外觀莊嚴,雕工細膩,主題突出。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各異。在雕造技法上,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,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,創建出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,對研究雕刻、建築、音樂、宗教都是極為珍貴的資料。TripAdvisor為您提供最全面、最新穎,最實用的雲岡石窟在線查閱資料。
查看完整詳細資料
古蹟
懸空寺,又名玄空寺,位於山西渾源縣,距大同市65公里,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懸空寺始建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,北魏太和十五年(公元491年),歷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,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,今大同南移到此,古代工匠根據道家“不聞雞鳴犬吠之聲”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。懸空寺距地面高約60米,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,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“奇、懸、巧”三個字。奇——遠望懸空寺,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雕,鑲嵌在萬仞峭壁間,近看懸空寺,大有凌空欲飛之勢。懸——全寺共有殿閣40間,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,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。據說在懸空寺建成時,沒有這些木樁,人們看見懸空寺似乎沒有任何支撐,害怕走上去寺會掉下來,為了讓人們放心,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,所以有人用“懸空寺,半天高,三根馬尾空中吊”來形容懸空寺。巧——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,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布局、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,山門、鐘鼓樓、大殿、配殿等都有,設計非常精巧。懸挂在大同市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,始建於北魏太和15年(公元491年)。始建初期,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,因歷年河床淤積,現僅剩58米。1957年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1982年,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整個寺院,上載危崖,下臨深谷,背岩依龕,以西為正,寺門向南開。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,依照力學原理,半插橫樑為基,巧借岩石暗托,樑柱上下一體,廊欄左右緊聯。僅152.5平米的面積,建有大小房屋40間。懸空寺的總體布局以寺院、禪房、佛堂、三佛殿、太乙殿、關帝廟、鼓樓、鐘樓、伽藍殿、送子觀音殿、地藏王菩薩殿、千手觀間殿、釋迦殿、雷音殿、三官殿、純陽宮、棧道、三教殿、五佛殿等。TripAdvisor為您提供最全面、最新穎,最實用的懸空寺在線查閱資料。
查看完整詳細資料
建築物
        位於我國山西省應縣縣城的西北側的應縣木塔,是一座造型古樸典雅、輪廓精美玲瓏的寶塔,也是晉北大地上不可多得的奇觀妙景。到山西旅行,人們常常不會忘記前來這裏旅遊一番。應縣木塔外觀分為五層,而塔身內有九層,全部都是由木質材料製成,如此宏偉的一座建築可見築造工程之浩大,耗材7000噸的木料,如此多的木質構件縱橫交錯、嚴絲合縫、錯落有致,內外結構稱得上是神奇嚴密、建造的高超精湛。令古今中外許多前來木塔旅遊的遊客驚嘆不已。應縣木塔的搭建迄今為止已有九百五十餘年的歷史,但經歷多次外襲后至今仍巍然屹立、挺拔高聳,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迹。在此高塔之上還可以一覽晉北高原的風光,到此旅遊的遊客也絡繹不絕、與日俱增。 </p> <p>        應縣木塔詳細介紹:舉世聞名的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,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。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,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,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。屬中國第一,世界無雙。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,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佛宮寺座北朝南,佔地25000平方米。院南100米的入口處是一座三樓四柱懸山頂的牌坊,明間橫額上刻有“浮圖寶剎”四字,橫額之上立匾題“佛宮寺”三字。佛宮寺院整个中軸線上由南往北依次為山門、釋迦塔、大雄寶殿。寺院前部東西兩側還有鐘樓和鼓樓,後有東西配殿、廂房。佛宮寺內除釋迦塔為遼代原物外,其餘皆為明清建築。</p> <p>  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(公元1056年),即北宋至和三年,至今已有947年的歷史。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,塔高67.31米,底層直徑30.27米,呈平面八角形。第一層立面重檐,以上各層均為單檐,共五層六檐,各層間夾設暗層,實為九層。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,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。各層均用內、外兩圈木柱支撐,每層外有24根柱子,內有八根,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、梁、枋和短柱,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。有人計算,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,約2600多噸重,整體比例適當,建築宏偉,藝術精巧,外形穩重莊嚴。</p> <p>  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。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杆,每層裝有木質樓梯,遊人逐級攀登,可達頂端。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,均設木隔扇,光線充足,出門憑欄遠眺,恆岳如屏,桑乾似帶,盡收眼底,心曠神怡。塔內各層均塑佛像。第1層為釋迦牟尼,高11米,面目端莊,神態怡然,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,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,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、天王、弟子等,壁畫色澤鮮艷,人物栩栩如生。二層壇座方形,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。三層壇座八角形,上塑四方佛。四層塑佛和阿難、迦葉、文殊、普賢像。五層塑毗盧舍那如來佛和人大菩薩。各佛像雕塑精細,各具情態,有較高的藝術價值。</p> <p> 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,上立鐵剎,製作精美,與塔協調,更使木塔宏偉壯觀。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,微風吹動,叮咚作響,十分悅耳。</p> <p>  應縣木塔的設計,大膽繼承了漢、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,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,廣泛採用斗拱結構,全塔共用斗拱54種,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,有的將梁、坊、柱結成一個整體,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。設計科學嚴密,構造完美,巧奪天工,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、民族特點,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築,在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可以說達到了最高水平,即使現在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。</p> <p>  木塔自建成后,歷代名人掛匾題聯,寓意深刻,筆力遒勁,為木塔增色不少。其中: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(公元1406年),率軍北伐,駐宿應州,登城玩賞時親題“峻極神功”;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(公元1508年)督大軍在陽和(山西陽高縣)、應州一帶擊敗入塞的韃靼小王子,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,題“天下奇觀”。塔內現存明、清及民國匾、聯 54 塊。對聯也有上乘之作,如“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,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”;“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,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”。此外,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,尤其是遼刻彩印,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。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,有手抄本,有遼代木版印刷本,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,實屬國內罕見,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、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。</p> <p>  塔的暗層,內外槽柱之間的梁 用斜撐連接,成八角筒式內外槽框架,增強了構件的整體性。全塔共使用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,種類之多,國內罕見,被世人稱為“斗拱博物館”。因此,應縣木塔被古人譽為“遠看擎天柱,近似百尺蓮”。一層南北開門,四周設有迴廊。塔內各層裝有木製樓梯,遊人可拾級而上。二層以上都設有平座欄杆,形成迴廊,供遊人憑眺。</p> <p>  塔內各明層內都有塑像,共計26尊。其中一層迴廊內佛壇上有一座高約11米的釋迦牟尼金身塑像,保存完好。塑像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,內槽牆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。門洞兩側的牆壁上繪有天王、金剛及佛門弟子等壁畫。壁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層內槽門額壁板上的三個女供養人,人物體態勻稱,面容豐滿,神情安詳,衣着華麗。據有關專家考證,他們是倡建木塔的三位皇后,從左至右依次為;仁懿皇后蕭撻里(小說里的蕭太后)、宣懿皇后蕭觀音、欽愛皇后蕭耨斤。古往今來,觀瞻應縣木塔是一大樂事,歷史上不少帝王將相、達官貴人、文人墨客、佛門弟子盡興遊覽之餘為木塔揮毫潑墨,留下讚美絕句,塔上因此存下51面珍貴牌匾,其中明成祖朱棣題的“竣極神工”、明武宗朱厚照題的“天下奇觀”筆畫蒼勁凝重、神韻連貫、婉媚娟秀,為絕代珍品。</p> <p>  應縣木塔歷經滄桑,遭受過無數次自然和人為的破壞。元代以後,應縣曾發生過十餘次較強的地震,其中六級以上就有三次,房毀人亡,木塔卻安然無恙。1926年軍閥混戰時,木塔中彈200餘發,至今彈痕可見而她仍巍然屹立。木塔之所以壽命綿延,除其本身結構堅不可摧外,歷代不斷維修也是一個重要原因。據史料記載,歷史上的大型維修共有六次。解放前,木塔曾多年失修,許多地方破損不堪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這一“國寶”,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修繕和保護管理。1974年到1982年,國家先後多次撥款,調撥優質木材。補修更換了樓板、樓梯、圍欄,加固了二、三層大梁,歸整加固了塔基,補塑了十年動亂中被毀壞的各層塑像,並油飾了外部所有的構件。1993年應縣木塔的維修搶救工作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,中央電視台通過《東方時空》節目向全世界徵集維修方案,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聯合組成“山西省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管理委員會”,專事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的前期勘測準備工作。目前,應縣木塔的修繕保護已被列為我國“十五”期間六大重點文物維修工程。</p> <p>  這裏還值得一提的是,1974年維修木塔時,在四層主佛像體內發現了一大批遼代珍貴文物,其中刻經、寫經和木刻板套色絹質佛畫以及七珍八寶等,內容豐富,年代準確,是多年來國內外遼文物的一次空前發現,對研究我國印刷工藝發展史和遼代政治、經濟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。</p> <p>  近年來,應縣木塔的景觀配套工程已經全面展開。為了發展以木塔為中心的旅游業,繁榮應縣經濟,根據縣委縣政府發展社會的指導精神,在塔前牌坊處向南開通一條寬60米長400米,具有遼代建築風格,集旅遊、文化、商業為一體的古建大街。在塔后興建一座佔地2。4萬平方米的塔影公園,園內假山碧水亭台樓閣鳥語花香。這些建築落成后,與雄偉高大的木塔渾然一體,構成一幅美妙絕綸的圖畫,更會使遊人縱情遊覽、流連忘返。<br /></p>
查看完整詳細資料




從快閃之旅到全天遊覽。




大同 常見問題




Tripadvisor 旅客認為,在大同適合與孩子一起從事的最熱門觀光活動有: 在 Tripadvisor 查看所有大同適合兒童的觀光活動